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老專家的回信中,明確要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為發展文博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作出新貢獻”。這就要求文博人勇敢擔當起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努力把博物館的優勢和作用充分發揮出來。
系統完整反映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國家博物館就是要把全面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通過系統完整呈現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和燦爛輝煌來展示中國特色的歷史淵源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展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歷程和成果,努力為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提供堅實理論支撐,引導觀眾不斷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歷史自信。
![如何發揮博物館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重要場所作用? 如何發揮博物館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重要場所作用?]()
深入研究挖掘闡釋文物的多重價值內涵。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我國博物館大多是歷史類博物館,藏品歷史跨度大,形態豐富多樣,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物證。通過扎實深入的學術研究,把文物蘊含的多重價值內涵充分挖掘出來,面向社會公眾加以系統闡釋,不僅可以達到以物證史、以物說史、以物釋史的目的,而且能夠起到以史明理、以史育人、以史啟智的重要作用,提升全社會審美情趣。
創新展覽展示方式,打造更多中國風、紅色調、年輕態的展覽品牌。一方面,要積極主動應用最新數字信息技術,改變由物到人這一界面的溝通互動形式,讓文物從靜態展示轉為與動態呈現并存,增強互動性和體驗感,讓更多的展覽具有中國風、紅色調、年輕態;另一方面,又要加大策展體制機制改革力度,把策展能力作為博物館核心競爭力來培育和提升,最大限度調動激發策展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內容設計、空間設計、形式設計和燈光設計等多方面提高能力水平,打造立得住、樹得起、叫得響的原創展覽品牌。
千方百計讓文物真正活起來,豐富人民文化滋養。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最關鍵的是要讓文物走出庫房,讓文物與觀眾見面。近年來,文博部門單位積極探索、開拓創新,不僅積極主動將藏品數據資源利用到展覽中,運用高科技手段把文物所蘊含的豐富文化信息科學精準地展示出來,讓觀眾看得更清楚、更明白、更過癮,而且走出了電視直播、舞臺表演、沉浸式體驗、虛擬展廳、網絡短視頻等廣受歡迎的文物活化新路子。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許多博物館充分運用信息網絡技術,向線上拓展、向云端延伸,全力打造云展覽、云博物館,極大豐富了公眾精神文化生活。與此同時,博物館普遍拓寬視野,強化傳播體系建設,加大館際文物交流、聯合辦展、巡回辦展力度,加強文創產品研究開發,開發出數字藏品等有特色、有內涵、制作精美的文化創意產品,讓文物資源活起來,讓更多的人能夠把博物館帶回家。
![如何發揮博物館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重要場所作用? 如何發揮博物館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重要場所作用?]()
積極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通過博物館推進以文物為載體的交流互鑒,有助于進一步拉緊不同文明之間的人文紐帶,促進不同文明民心相通。特別是在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的嚴峻形勢下,越是環境錯綜復雜,越需要溝通以增信;越是疫情導致隔閡,越需要交流以釋疑。2020年以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倡議成立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金磚國家博物館聯盟、全球博物館館長論壇等對外交流平臺,連續倡導舉辦兩屆全球博物館珍藏展示在線接力活動,全球聯動、全程在線、全網接力,運用“5G直播環境+8K拍攝/制作/大屏呈現+AR動畫特效”相結合的新技術增強可看性和互動性,虛擬成像、三維建模等技術也增強了文物動態展示的效果,既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真實、立體、全面地展示中國形象,也讓國內外觀眾都可以在線共賞館藏精品文物,感受人類共同價值的巨大魅力,激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生動力。
健全征藏體系,留存時代物證。我國各種歷史文化遺存極為豐富,擇其精者優者作為不同時代的代表性物證入藏博物館,這是博物館人必須擔負起來的使命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一代代文博人的持續不懈努力,我國可移動文物總量達到1.08億件套,博物館藏品總量也有了質的跨越,超過4200萬余件套。博物館征集收藏工作應該緊跟時代,既要推動健全優化考古出土文物和執法部門罰沒文物移交工作機制,也要切實樹立為未來而收藏的科學理念,突出革命文物工作“一條主線、兩個見證”,著力搜集整理反映當代中國發展變化的代表性物證資源,努力當好新時代發展的積極參與者、可靠見證者、忠實記錄者和科學保存者,切實履行好留存民族集體記憶、傳承國家文化基因的重要職責。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人才是博物館事業發展的第一資源,領軍人才缺乏是各博物館普遍面臨的突出問題。要積極主動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變化,切實提高對文博人才隊伍建設的關注度,深刻認識、準確把握博物館人才成長規律,下決心采取超常規措施,從根本上解決重硬件建設、輕人才養成問題,著力培養一大批政治清醒、功底深厚、業務精湛的領軍、拔尖、骨干文博人才,引導激勵文博工作者擇一事終一生,用專業與堅守詮釋崗位的責任和擔當,用決心與恒心不斷深化學術研究,提升館藏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在活態展示與創意傳播中充分闡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業,不負韶華、不負重托,對內做領軍人才、對外當文化使者,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塑造好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發展文博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作出新貢獻。
--------------
來源:學習時報,(作者系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