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演藝出路在何方?

旅游演藝出路在何方?

日期: 2020-06-18
瀏覽次數: 17

如何讓天生的景觀生動起來,成為活化的自然與文化融合的景觀?旅游演藝是旅游業和演藝業的結合,是旅游業發展到今天的業態創新。2004年廣西《印象劉三姐》開啟了大型實景山水演藝文化的先河,總投資3.2億元,600多名當地的農民演員成為演出不可或缺的參與者,帶動了當地農民的轉型經營,也成為了當地旅游業的招牌和區域文化的名片。這種基于龐大的旅游市場所引發的創新經營,是創意營造活動中典型的“無中生有,有中生新”。隨后,一眾旅游演藝產品先后登場,并迅速形成了旅游市場的演藝效應,也引得其它地區紛紛效仿,掀起“旅游演藝”熱潮。

旅游演藝的發展現狀

據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提供的《2015-2016中國旅游演藝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旅游演藝實收票房35.7億元,同比增長31.7%,觀眾4713萬人次,同比增長31.2%,全年演出場次57801場,同比下降0.7%。

規?;穆糜窝菟噺摹队∠髣⑷恪烽_始,“其興也勃焉”。但在短短十幾年的歷程中,我們也感到旅游演藝后續乏力的表現在一定程度上阻滯了中國文化旅游業態的快速有序可持續更新。

旅游演藝發展目前存在的五大問題

問題一:盲目跟風,重數量輕質量。

以大型山水實景演出為例,自從《印象劉三姐》首演轟動之后,各地紛紛效仿。很多地方不考慮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投資額度越來越大,策劃執行周期越來越長,收回成本的時間越來越慢。有的地方不從消費者需求出發來考慮旅游演藝產品的設計,單方面自娛自樂,結果是參與游客寥寥,場面冷冷清清。還有的地方不顧自身旅游資源的局限,一味貪大求全,導致投入產出比不符,承辦企業虧損。

問題二:模式單一,市場及季節性波動大。

我國旅游休閑生活呈現出嚴重的畸形狀態,最明顯的就是長假期間井噴式爆發的旅游潮導致各地人滿為患,因游客集聚而呈現的短期消費增長和長期得不到改善的景區接待、服務之間的矛盾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在運作模式上,很多國際知名演藝場的節目單,既有長盛不衰的保留節目又有推陳出新的升級換代節目。反觀我們的景區在整體謀劃上存在盲區、誤區,缺乏對節目自身的進一步雕琢和形式內容的創新升級改造,演員在演出過程中逐漸機械化,很難融入情感去呈現天地自然與人文的交融感。在服務對象層面缺乏對本鄉本土消費群體的關注,存在著旅游演藝項目在地消費者 “燈下黑”的現象。

問題三:缺乏整合,重形式輕內涵。

這一點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區域內同類化的項目比比皆是。像南方區域大型實景山水演藝一窩蜂,北方區域特別是東北地區二人轉扎堆。文化創意的豐富性無從體現,觀眾沒有更多選擇。山水實景演藝一味追求大場面、大氣勢,不再細節感染力上用工夫;二人轉演出一味插科打諢走低端,扮殘賣丑迎合低俗趣味。南北區域文化差異化表達重形式輕內涵,旅游演藝的品牌開發游離于旅游文化資源的內核支撐。

與此類似的還有各地的主題商業地產項目,不同的城市同樣的建筑,業態單一、項目單調,做一件事就不顧其余,沒有設計開發衍生產品、周邊產品的意識,資源浪費嚴重。

更讓人焦慮的是老守田園的思維模式限制了旅游演藝這個充滿創意的行業發展。旅游業是產業鏈條長、資源配置廣、輻射范圍大的行業,因旅游業而鏈接起來的行業、資源所產生的核心效益、邊際效益等是一個大盤子。但是,在現實中,旅游業與其它相關聯的行業、產業并沒有實現融合式的交集甚至跨界,不同產業間的協同、互動少之又少。這種“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格局不打破,旅游演藝的合縱連橫也無從談起,旅游演藝做大做強做優的路就依然漫長。

問題四:人才短板,重演藝輕管理。

目前,大多數景區的演藝項目都屬于規模宏大,以勢取勝。策劃執行機構為降低人力成本,便采用一舉兩得的辦法,使用當地群眾演員,既降低成本又轉化了當地的勞動力。這種演員的原生態可以取得一時的口碑效應,但由于演員缺乏專業素質的養成,對于演出質量卻會帶來硬傷??咳藬当姸嗟拇髨雒婧瓦h景取勝卻忽視了大型山水實景之中細節的感染力。專業人才的匱乏,恰恰是我們旅游演藝可持續發展的明顯短板。

問題五:忽視版權,有IP無保護。

旅游資源是大自然留給我們的核心IP,星羅棋布的旅游資源就是一個個可再創造的黃金點。但是,由于目前旅游演藝資源的分散、各自為政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旅游演藝產品的規模性開發生產,加之競爭加劇形成了市場排斥,交易平臺被隔離,互動成為行業間的禁忌,走模仿捷徑加劇了內容、形式的同質化,知識產權保護形同虛設,這些都對旅游演藝產業的發展壯大極其不利。

旅游演藝發展中問題的五大對策

對策一:因地制宜,塑造個性及品牌。

差異化是豐富性的另一種體現形式。因地制宜開發旅游演藝產業根本是要體現特色化。特色化的核心是要準確把握本地旅游資源特征,明確“我是誰”,借助外腦旁觀者清的優勢,兼收并蓄,完善規劃。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了解消費者需求,清晰畫好消費群體的肖像畫,通過量身定做滿足消費者需求。

對策二:在地關懷,培育當地消費者。

旅游演藝雖是對本地旅游資源的延伸,但不能忽略本地百姓的文化培育和成長。因為本地百姓是最為寶貴的人文資源,是文化存留與傳承的活的載體,是旅游演藝產業真心服務的對象,更是旅游演藝產業的直接參與者、建設者、推動者、消費者、傳播者,而不是旁觀者,特別要關注90后、00后新新人類的文化消費習慣與訴求。

對策三:整合資源,打造文化旅游綜合體。

城市文化旅游綜合體的功能應該體現在宜居、宜游、宜美、宜業。大多數旅游演藝內容單一,僅限于演出,觀眾的記憶只停留在精神層面,沒有開發衍生產品,是對IP的一種浪費。本地農業、手工業在IP背景下的綜合性開發,打造文化旅游綜合體,滿足人們衣食住行、娛樂、購物等各方面的需求,成為他們日常消費的平臺與載體。應該用互聯網思維來打造文化旅游綜合體,要研究如何把年輕人特別是90后、00后從網上吸引到現實生活中,增加年輕人在旅游演藝現實空間的交流和互動。

對策四:培養人才,推動旅游演藝轉型升級。

人才培養方面,可以以旅游演藝聯盟為依托,在聯盟的平臺上采取以下幾種模式:

一、年度、季度、月度組織短期企業進修;

二、聯盟與高校合作培養高端管理人才;

三、聯盟與國內外高校及演藝機構組織國內人才海外集中學習與交流,搭建平臺;

四、聯盟與高校合作編纂旅游演藝案例庫,形成可資借鑒的文創經驗與路徑;

五、聯盟與高校共建旅游演藝研發實驗室、研究院:致力于旅游演藝新產品研發和衍生產品開發;

六、搭建基于5G、VR、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高端人才網絡教育平臺,推動旅游演藝產學研的轉型升級。

對策五:品牌管理,重視知識產權保護開發。

旅游演藝產品是高智力產品及服務,創意者的集體智慧,若不加以保護就會導致創意被大量模仿,其后果便是同質化的項目導致審美疲勞,盲目追求大場面浪費人力、財力、物力,缺乏對于文化資源的深度開掘。聯盟與企業要高度重視保護和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在充分保護和規劃的基礎上,時機成熟時可進行授權開發,建立機制、樹立意識,設立專門部門,與律師事務所、知識產權機構建立協同機制。

-------------------

來源:整理自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卜希霆《文化產業轉型期的旅游演藝趨勢》演講


網站導航 聯系我們 關注我們 友情鏈接
咨詢熱線:0571-89874258/88390985 聯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杭行路666號萬達廣場C座6樓 公司傳真:0571-85174259
掃一掃關注詩畫公眾號
掃一掃關注詩畫微博號
娇妻在厨房被朋友玩得呻吟,国产av一区二区精品凹凸,日本成本人片免费高清,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