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萬里送香來,上界千花向日開。
賞花,從古至今都是件風流雅事,花的芬芳和姹紫嫣紅對于愛花之人吸引力巨大,尤其是花海景觀帶來的視覺震撼,更是如今“打卡”熱潮中的明星之選。以花為媒,以一片片花海帶熱新的經濟業態,已經是公認的發展路徑。
我國賞花經濟的繁榮并不是憑空出現,全國有上百個賞花勝地,四季都有賞花地圖可借鑒。但一片繁華的背后,也逐漸暴露出同質化、季節性強、產業鏈短、中高端旅游產品供應不足、配套不完善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花?!苯洕拈L久發展。除花期影響,“年年歲歲花相似”帶來的審美疲勞,特別是由此導致的市場疲乏,也是一道亟待破解的難題。如何讓“頭回客”成為“回頭客”,也是需要下大功夫去解決。
![“賞花經濟”如何成為四季、四時經濟? “賞花經濟”如何成為四季、四時經濟?]()
一花獨放不是春,打造賞花經濟亦是如此,單一的項目和時間支撐不了整個產業,短暫的火熱之后肯定會產生疲軟?!百p花經濟”背后體現了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老百姓的消費開始從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轉變,每一朵花的背后都孕育了一條產業鏈。一朵鮮花如何“開出”一項產業?如何突破“賞花經濟”發展天花板告別“走馬觀花”式旅游?“賞花經濟”能否突破花期局限?同質化競爭難題又要如何破解?
防止“曇花一現”,須延長花期讓“月月有花”。賞花經濟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這一經濟模式受花期限制太大。一般花的花期比較短,季節性太強,受氣候條件限制大。賞花經濟難以持久盈利。針對賞花季節性強,容易“曇花一現”問題,這就需要在花海發展之初做好季節規劃,加強花卉品種的研發,發展其多種鮮花種植,通過花種搭配延長花期,創意花卉品種的搭配,對景觀進行適應不同季節的延展性創新,做大做強賞花經濟,讓賞花經濟充分釋放出不同季節的消費能力和個性特征。
花期有限是難以打破的規律,以花為媒介、以花為招牌吸引游客在賞花的同時體驗不受花期限制的特色旅游項目,也是破解“曇花一現”的重要思路。要充分挖掘花卉的多重利用價值,從賞花到買花、吃花、用花,強化“花內”的沉浸感及“花外”的吸引力。另外要抓住花卉引爆效應,積極利用短視頻平臺的宣傳作用,用美麗花海吸引游客前來打卡,在線上營銷中形成市場引爆點,以進一步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提高回游率,讓消費者感受到一年四季花常在、四季年年各不同的新體驗。
![“賞花經濟”如何成為四季、四時經濟? “賞花經濟”如何成為四季、四時經濟?]()
賞花經濟要“常開不敗”,就需要做好文化引領、文化植入,以打造地域花卉品牌,豐富賞花游內容。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賞花經濟”要四季不敗,則需植入文化基因,培育優勢品牌。通過充分挖掘當地的特色民俗、歷史文化以及特色自然景觀,將賞花經濟與之結合,借助文化營銷,用“文化味”擴展“賞花經濟”的內涵,打造賞花品牌。任何好產品都需要有藝術美感、實用價值和文化氣質,賞花經濟的產品同樣如此。因此需要有關各方加大創新力度,讓花卉產品的原創元素多起來,給賞花經濟中注入更多文化內涵。
另外,要告別“走馬觀花”式旅游,就不能局限于賞花,應堅持融入“賞花+”模式,以花海為基礎,植入本地特色,拓展傳統“賞花經濟”范疇。通過推廣“賞花+演藝”“賞花+節事”“賞花+攝影”“賞花+研學”“賞花+康養”等多種形式破解“走馬觀花”式賞花游,以“賞花經濟”為基礎,形成多元產業融合,在各產業建設過程中增加旅游功能,豐富旅游消費的內容,推進賞花旅游與農業、工業、科技、體育、商貿、交通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推進“賞花經濟”由單一的“門票經濟”向“二次消費”轉型。
賞花經濟需要繼續建鏈、延鏈、補鏈、強鏈,通過打造科學完善的產業鏈,讓賞花經濟行穩致遠。要立足本地豐富花卉資源,引進生產加工企業,研發鮮花加工產品與“花謝后”產品,生產花卉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藝品、花卉文創產品等,不但可以延長產業鏈條,解決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難題,間接通過發展“賞花經濟”增收。
--------------
來源:經濟日報、云南網、中國商報、工人日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