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各地區要在嚴格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科學合理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特色旅游道路”。為加強國家公園建設管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日前發布《國家公園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提出,堅持國家公園全民公益性,為全社會提供優質生態產品,以及科研、教育、文化、游憩體驗等公眾服務。
近年來,多種類型的“國家公園”發展迅速,逐步形成規模和體系,具備了一些共同特征,體現了在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和生態文明建設中,更積極地融入世界遺產理念、與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融合發展的趨勢。
![國家公園如何獲得更好的游憩體驗? 國家公園如何獲得更好的游憩體驗?]()
國家公園建設的其中一個目的,是使廣大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到國家最美、最優質的生態產品。國家公園顧名思義也是人民的公園,堅持全民公益性是國家公園重要的理念之一,所以國家公園里這種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是最好的生態產品、最美的自然課堂,同時也是最有吸引力的生態體驗勝地,近年來國家公園開發的關注點已從單純的景觀保護轉向環境、經濟、社會多重可持續發展的規劃。
在國家公園開展游憩體驗與大眾旅游不同,要實行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離的模式,除了公益性活動外,一些經營性的活動采取特許經營。國家公園要根據環境容量等合理確定到訪游客承載數量,建立門票預約制度,科學測算運營成本,體現公益屬性,嚴格控制門票等經營服務類價格。
作為生態文明體制建設的先行先試區,國家公園應該也最有條件體現新的發展方式,國家公園旅游就是能將“綠水青山”可持續、增值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新發展方式。按照規劃,國家公園劃為核心保護區和一般控制區進行管控,核心保護區原則上只對科學研究、考察、監測等活動進行開放,而一般控制區就要劃定范圍,對旅游者、公眾進行開放,滿足公眾進入自然、親近自然的需求。
在這里開發游憩活動,首先應充分考慮自然人文資源的本底狀況、潛在訪客及社區居民等受眾需求、國家公園及周邊社區的管理需求等前提要素,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保證為生態系統、景觀帶來益處,對于可能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造成重大影響的開發項目需要進行提前評估,考慮所在區域的自然環境承載力,避免開發項目過度集中。
![國家公園如何獲得更好的游憩體驗? 國家公園如何獲得更好的游憩體驗?]()
其次,除了生態保護,國家公園還承載著更深的文化內涵。作為最美國土,國家公園兼有科研、教育和游憩功能,可以為游客提供教育型、運動型、養生型、生活型等豐富類型的生態體驗機會,讓生態保護和生態游憩相得益彰。
第三,國家公園的首要功能是重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保護,同時兼具科研、教育、游憩等綜合功能,既可作為自然課堂,又可供人們自然游憩,比如觀察野生動物、露營。設計和供給自然教育、自然解說、科普小品、場館體驗、生態露營、巡護考察、戶外探險、康養健身、歷史文化、社區探訪等生態體驗項目,并將相應的設施和人員依據時間、地點、形式、內容等合理布局和有序建設。國家公園的旅游應與國家公園的使命相對應,其科普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要求使得科技維度、人文歷史維度的環境教育必然是多學科交叉且很多內容是創新的。
最后,要引導原住居民綠色發展轉型,創新特許經營模式,優先考慮當地居民或當地企業參與國家公園的特許經營項目,支持當地居民在適宜的區域從事林下經濟、農事體驗等經營活動。根據國家公園內的生態體驗資源、受眾類型、管理需求,提出不同的生態體驗機會,公眾根據時間、地點和興趣選擇參與不同的生態體驗項目,實現國家公園生態體驗資源與公眾體驗需求的有機結合。
-----------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人民日報海外版、羊城晚報、國新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