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工業化進程加劇,資源趨緊、生態退化、環境污染加劇、生物多樣性銳減,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成為第一要務。目前我國已有三江源(中華水塔)、神農架(地球之肺、地球之腎)、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錢江源、南山、長城、香格里拉普達措、大熊貓和東北虎豹9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總面積22.29萬平方公里,涉及青海、湖北、福建、浙江、湖南、北京、云南、四川、陜西、甘肅、吉林和黑龍江等12個省份。2020年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將結束,并正式設立第一批國家公園。
![周琰:國家公園 周琰: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據說1832年美國藝術家喬治.卡特林(GeogeCatlin)在旅行途中擔憂美國西部大開發對印第安文明、野生動植物和荒野的影響,而提出建設自然保護區的形式即國家公園雛形。1994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召開的“世界自然保護大會”上提出“IUCN自然保護地分類體系”,根據不同國家保護地保護管理實踐,將各國的保護地體系分為6類,國家公園為第二類,其定義為“大面積自然或近自然區域,用以保護大尺度生態過程以及這一區域的物種和生態系統特征,同時提供與其環境和文化相容的精神的、科學的、教育的、休閑和游憩的機會?!眹夜珗@有兩個明顯特征,一是國家公園自然狀況天然性和原始性;二是國家公園景觀資源的珍稀性和獨特性。自從1872年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建立以來,國家公園在世界各地迅速發展,在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建立了近10000個國家公園。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遺產保護事業快速發展,建立了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保護類型,數量達到10369處,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8%。但是缺乏統一空間規劃、產權不清晰、管理重疊等問題,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面臨著嚴重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保護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因此國家公園建立呼之欲出。
![周琰:國家公園 周琰:國家公園]()
2008年10月8日,批準建立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試點單位——黑龍江湯旺河國家公園。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并將其作為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
2015年5月18日,國務院轉批《發改委關于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提出,在9個省份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將試點區所有自然保護地整合劃入國家公園范圍,堅持生態保護第一位。神農架試點區新建25處野生動物通道,武夷山試點區整治違法違規茶山7300畝,完成生態修復6500畝,拆出違規建設39處,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發(2015)25號)對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提出具體要求,強調“加強對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利用,改革各部分分頭設置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文化自然遺產、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的體制”,“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自然文化遺產原真性、完整性”。
2017年9月26日,中辦、國辦印發的《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構建分級管理架構,以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為代表的中央直管模式,以大熊貓和祁連山國家公園為代表的中央和省級政府共同管理模式,以三江源和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為代表的中央委托省級政府管理模式。
青海近年來全力推進三江源和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試點五年后,將于今年成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三江源有“中華水塔”、“亞洲水塔”之稱,其有冰川、雪山、濕地、森林等眾多自然資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是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等多種野生動物集中棲息活動區域。2001年以來,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建立了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實施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一期、二期工程,至今累計投資超過180億元。2016年我國首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在這里拉開帷幕,三江源國家公園涉及治多、曲麻萊、瑪多、雜多四縣、可可西里五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下設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分園區,其中園區草地資源總面積為995.85萬公頃、園區濕地資源總面積為214.83萬公頃、園區共有林地資源29.9萬公頃。三江源每年向下游輸送超過600億立方米的清潔水,分別占長江、黃河、瀾滄江總水量的25%、49%和15%。
![周琰:國家公園 周琰:國家公園]()
建成之后,三江源國家公園將是全世界面積最大、海拔最高、環境多樣、民族文化獨特、人與自然和諧的國家公園。青海省政府發布《三江源國家公園公報(2018)》顯示,三江源國家公園目前共分布野生陸生脊椎動物270種,其中獸類62種,鳥類196種,兩棲類7種,爬行類5種;共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9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野牦牛、雪豹等16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巖羊、藏原羚等35種。
青海在全國率先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制示范省建設,并于2019年8月19日同國家林草局共同舉辦的第一界國家公園論壇。由于特定的地理條件,地位特殊,省情特殊,脫貧攻堅任務非常重,青海省結合精準脫貧,新設7421個生態管護綜合公益崗位,確保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有1名生態管護員,讓貧困牧民在參與生態保護的同時分享保護紅利,使得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轉變為生態保護者。
國家公園建立,具有以下幾個方面重要意義:
一是踐行生態文明發展理念。近年來,中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了國家公園體制。國家公園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有利于加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構建生態安全屏障,保護野生動物多樣性,推進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滿足人民認識自然和親近自然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構建文旅融合新篇章。國家公園構建著眼于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與優質生態產品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突出矛盾。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組建以來,明確了“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彰旅、以旅彰文”總體思路,國家公園以生態環境、自然資源保護和適度旅游開發為基本策略,加強園區內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以及旅游產業有機融合,激發旅游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提升旅游業在第三產業中的重要地位。
三是促進文旅行業轉型升級。國家公園在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基礎上,加強生態系統的原住民生活設施改造和自然觀光、科研、教育、旅游,為生物多樣性實行更系統和更有效的保護。因此文旅行業應該加強生態文旅產品的供給,優化生態文旅產品供給結構,促進生態文旅產品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轉化,為生態文明理念進一步融合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奠定基礎。
----------------
來源:中國旅游研究院,作者:周琰(中國旅游研究院政策與科教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