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中國旅游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代表韓晉芳博士在2020中國旅游科學年會暨第三屆全國旅游管理博士后學術論壇上發表了題為《國家文化公園的規劃與建設》的講演。韓晉芳表示,國家文化公園是我們國民記憶的物質載體,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國家文化公園如何建設?要堅持面向生活,兼容市場,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倡導規劃建設一批國家文化公園。經過近三年的醞釀和探索,2019年12月,中辦國辦印發《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該方案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文化公園建設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同時也開創了文旅融合發展的新紀元。
![韓晉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面向生活、兼容市場 韓晉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面向生活、兼容市場]()
在地域上,三大國家文化公園幾乎延伸到我國的四面八方,其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涉及東三省、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山東、河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一直到新疆共15個省區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包括了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個部分,由南至北涉及10個河段8個省市。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是以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長征線路為主,兼顧了紅二、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的長征線路,涉及了福建、江西等15個省區市。國家計劃用四年左右的時間建成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也就是說到了2023年底完成建設,其中長城的河北段、大運河的江蘇段、長征貴州段將作為重點建設區域于2021底前完成。據了解,各個相關的省市陸續成立了自己的管理機構,編制了各項規劃,也制訂了各種實施方案。與此同時,各項基礎建設也在有序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的河北段規劃目前已經基本完成,正在報請文化和旅游部審批。截止4月底,多地已經初步完成了規劃編制,并報請了文化和旅游部審批。
后續的國家文化公園該怎么建?韓晉芳提出:
一、面向生活,走進市場,探索新時代文化傳播的新模式。
國家文化公園必須承載優秀的傳統文化、紅色基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但是表現在傳播形式上不能搞主題先行,而是要遵照文化創造和文化傳播的規律,讓市民和游客愿意來多體驗,發自內心地認同。只有讓更多的人接觸和體驗,文化才能被更多的人理解認同,進而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傳播。
為了讓更多的人接觸體驗,必須深入研究生活,用人民群眾愿意接受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覽展示,只有真正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外化于形,內化于心,文化才能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二、社會參與共建,堅持走開放建園融合發展的道路。
國家文化公園打造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和每一位中國人都息息相關。在建設過程中必須動員最廣泛的社會參與,征求老百姓的意見,建設老百姓心目中的國家文化公園。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將公眾參與機制貫穿于多項環節,通過公民共建與公眾參與和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定了公眾至少可以參與公園范圍的界定、環評草案和環評決按等三個環節。在加拿大公眾全面參與國家公園規劃設計的每個層面,包括設計目標擬定、交替方案擬定、經營管理計劃擬定等等,公眾對于自然文化景觀和歡迎保護道德的意見和建議都是國家公園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參考資料。除此之外,鼓勵民眾建言獻策,以項目經營做志愿者等多種方式參與到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中來。
![韓晉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面向生活、兼容市場 韓晉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面向生活、兼容市場]()
放眼長城內外,運河兩岸,長征沿線,國家文化公園很多的地段都是居民聚集區,無一不是人們生活的重要區域,所以,更要充分調動當地居民參與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在公園規劃建設中的獲得感和滿意度,要妥善處理好征地、拆遷安置等事宜,確保不損害當地居民的切身利益,加強公園和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互動,促進公園和當地文化建設以及旅游休閑等產業發展的融合。
“只有更廣泛的社會參與,更多的社會分享,走開放建園、融合發展的道路,國家文化公園拆卸筑起最牢固的群眾基礎,才能實現更可持續的發展?!表n晉芳如是說道。
三、警惕低俗、庸俗、內俗文化傳播和過多商業化傾向。
經濟效益是一把雙刃劍,發展旅游獲得收入有利于為文化保護傳承提供資金,但也有可能滋生向錢看的不良導向,搞不好出現意識形態問題。
過去在古村鎮和紅色旅游景點開發中多次出現過因為過度商業化以至“文化上不去、旅游起不來”的尷尬局面。國家文化公園涉及面廣、文化遺產、文化資源成跨區域帶狀分布,以彰顯文化自信為重要使命,不單純是市場導向,絕不能通過三俗文化迎合市場,以正確的歷史觀、價值觀引導旅游者追求正能量,形成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典范。
“既要避免說教,又要富有教義確實很難,但是國家文化公園作為文化領域的領頭羊必須迎難而上?!表n晉芳如是說道。
說到建設路徑,韓晉芳認為:
一、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宜采取大開放、小封閉、模塊化、多功能的技術路線。
從首批建設的國家文化公園來看,普遍具有分布廣、面積大、地域環境迥異,文物和文化資源類型豐富、權屬復雜等特征。長城、長征、大運河三大國家文化公園設計了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涵蓋面積達百萬平方公里,沿線分布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文保單位、博物館等體量各異的景區景點,這些特點決定了國家文化公園很難用傳統的封閉景區的思路做空間規劃,更可能的格局是用主題串聯起來的開放式文化旅游區,這些文化旅游區又是由眾多的文化旅游景點組成的。具體到一些特殊的節點,出于嚴格保護文化遺產和文物資源的需要,或者有利于文化旅游經營的需要,可以考慮進行小范圍的封閉,總體上必須也只能大開放加小封閉的格局。
二、城鄉居民和游客兼容與協調的現實對國家文化公園的模塊化、多功能設計提出要求。
國家文化公園作為特定開放空間的文化載體由多個地域節點構成的有機整體,具有點線結合的空間屬性特征。這些不位于不同區域的節點具有歷史價值,共同構成國家文化公園遺產的綜合價值。以長城為例,除了大家熟知的八達嶺、居庸關、山海關等地點以外,慕田峪、司馬臺、金山嶺、紅崖關、九門口、玉門關、陽關等各有特色,不同地段的關口、衛城、鎖臺等形態各異,共同構成豐富的長城文化。但是對于絕大多數的游客來說,不可能一次性游遍所有地段,因此加強國家文化公園和所在區域的聯系,采取模塊化設計以滿足旅游者不同需求就是可行選擇。
在對各個節點資源稟賦、周邊環境與配套等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科學劃分地段并確定不同地段的特色與功能,分類指導其文物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從而實現各個地段的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將來,根據各個節點特征串聯規劃具有不同主題內涵的旅游線路,形成以點串線,以線成帶,以帶促面的模塊化區域聯動模式
三、始終要將文旅融合理念貫穿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全過程和全方位。
按照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方案,國家文化公園將重點建設四類主體功能區,管控保護區、主題展示區、文旅融合區、傳統利用區。不同的空間承載著不同的功能,有的地塊以文物保護為主,有的地塊以生態修復為主,有的地方非物質文化展示為主,還有以旅游休閑為主。不管以何種功能為主,各個地塊都要貫徹文旅融合的理念,不能只有在專門劃定的文旅融合區域才要融合發展。
文化和旅游融合國家有要求,人民有需要,中國旅游研究院調查表明,2019年國慶節期間,66.4%的游客參觀了人文旅游景點,59.45%的游客參觀了歷史文化街區,86.36%的游客參與了兩項以上的文化活動。傳統的文博場所在旅游經營當中還存在著一些急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很多展覽戰時以位為主,沒有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游客服務設施也是嚴重不足。精美的文物和背后的文化需要細細品位,但是由于缺乏足夠的休息設施,游客通常只能走馬觀花,沒有體驗到文化精髓,身體卻非常疲乏了。
韓晉芳認為,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從一開始就要將旅游者的需要考慮在內,留足空間做好空間配套,合理布局信息引導、咨詢服務、較???、休憩娛樂等旅游服務設施,在滿足游客精神層面需求的同時,保障其物質層面的安全、健康、舒適等需要,實現文化保護傳承和旅游休閑的有機統一。
在產品開發上,要加強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特別是要順應旅游需求從觀光向休閑度假轉變的時代趨勢,多開發具有較強體驗性、參與性的產品。
---------------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