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主題。幾十年來中國的城市化成就舉世矚目,有目共睹。近年來,人們對城市發展的探索一直未曾停歇,催生了海綿城市、低碳城市、智慧城市、適應性城市等一系列理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治理水平,加快轉變超大特大城市發展方式,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宜居、韌性、智慧是未來城市發展的重要趨勢和特征,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它們是什么、如何建設等問題。
![未來城市發展要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未來城市發展要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宜居城市:
宜居城市建設是城市發展到后工業化階段的產物,是指宜居性比較強的城市,是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間環境、人文社會環境、生態與自然環境和清潔高效的生產環境的居住地。宜居城市是對城市適宜居住程度的綜合評價。從技術角度而言,所謂“宜居城市”,即特別適宜人類居住的城市,是指那些社會文明度、經濟富裕度、環境優美度、資源承載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較高,綜合“宜居指數”在80以上且沒有否定條件的城市。
“宜居”,包括安居體系、適居服務、樂居家園,強調的是滿足人民群眾從“安居”到“適居”再到“樂居”的追求向往??傮w而言,美麗宜居城市建設是立體的、多維的、全方位的,既要美得有形態,實現城鄉聚落分布合理、人居自然相得益彰;也要美得有韻味,能夠觸摸到自然肌理、歷史脈絡和文化記憶,城市的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互協調,尤其是人文景觀如道路、建筑、廣場、公園等的設計和建設要具有人文特色,體現人文關懷,能夠陶冶居民心性,愉悅居民生活;更要美得有溫度、有質感,完善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提高生態性產業發展水平。
韌性城市:
什么是韌性城市?它是指城市像彈簧一樣有張有弛,能夠憑借自身能力預防及減緩各種壓力和沖擊,并且迅速從中恢復的城市類型。由此可見,城市韌性一方面強調“免疫力”,另一方面強調“恢復力”。
韌性城市一方面強調應對外來沖擊緩沖能力和適應能力,從變化和不利影響中反彈的能力;另一方面強調對于困難情境的預防、準備、響應及快速恢復的能力。相較于傳統的城市應急應變系統,韌性城市更具系統性、長效性,也更加尊重城市系統的演變規律。
![未來城市發展要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未來城市發展要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韌性城市意味著要像彈簧一樣有張有弛。一座城市要有韌性,首先要在功能和空間上做好布局,積極拓展城市空間韌性,為整個城市面對災害事件時能夠迅速抵御、適應和恢復提供空間條件。而基礎設施是韌性城市的載體,要把增強發展韌性的理念貫穿于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維護各環節,不斷增強城市工程韌性。同時圍繞韌性城市的建設可以在基礎設施完善的基礎上,結合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不需過多干預城市生態系統的運轉,實現城市結構功能韌性的提升,構建連續完整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體系,將城市建設融入藍綠生態本底。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狹義地說是使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尤其是信息技術手段改善城市狀況,使城市生活便捷;廣義上理解應是盡可能優化整合各種資源,城市規劃、建筑讓人賞心悅目,讓生活在其中的市民可以陶冶性情、心情愉快,總之是適合人全面發展的城市。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環境下的城市形態。
建設新型智慧城市,是群眾對更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追求。從信息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是建設智慧城市的必由之路,隨著我們的世界聯系變得越來越緊密,對智慧城市的需求是顯而易見的。
毫無疑問,大數據是智慧城市建設的根本依托。而如何認識大數據與智慧城市建設的關系,如何在建設過程中用好大數據,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問題。
“城市大腦”技術為回答好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新的選擇?!俺鞘写竽X”是為城市生活打造的一個數字化界面。市民憑借它觸摸城市脈搏、感受城市溫度、享受城市服務,城市管理者通過它配置公共資源、作出科學決策、提高治理效能。
智慧城市的規劃、建設、運營與管理,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調動所有參與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并進行合理分工。智慧城市的未來發展,一定是圍繞城市治理需求,真正實現智能化升級。智慧城市建設要“以人為本、應用導向”,通過融合城市資源構建智慧城市生態圈,打造從家庭、社區到城市全業態、全場景打通的智慧城市新模式。
-----------------
來源:中國江蘇網、河南日報、十堰日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青年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