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進程與城市更新向縱深推進,歷史文化資源的留存與演進成為城市建設者不可避免的重要問題。在此背景下,融合城市功能和鄉村風貌的特色小鎮應運而生,并在促進都市圈協同高質量發展以及推動城鄉融合和鄉村建設中發揮著愈發關鍵的作用。
但近幾年遍地開花又迅速凋零的特色小鎮,問題頻出處于風口浪尖,為此去年政府發文為特色小鎮建設糾偏,那么特色小鎮還能建嗎?要怎么走上良性發展之路?
![特色小鎮的漫漫長路要怎么走? 特色小鎮的漫漫長路要怎么走?]()
首先,產業定位不能“大而全”,力求“特而強”。特色小鎮重在打造適合特色生長的土壤,不求“大而全”,只求“特而強”。能夠長盛不衰的特色小鎮,必然是強有力的產業增長極和聚合點。產業選擇決定小鎮未來,必須緊扣產業升級趨勢,鎖定產業主攻方向,構筑產業創新高地。定位突出“獨特”。特色小鎮要走小而特、小而精、小而專之路。根據資源稟賦和區位特點,明確一個最有基礎、最有優勢、最有潛力的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差異定位、錯位發展,挖掘內涵、衍生發展,做到極致、一流。只主攻最有基礎、優勢的特色產業,凸顯特色、放大特色,尤其要以特色產業為核心,找準特色、凸顯特色、放大特色、一鎮一業,構建便捷生活圈、完善服務圈、繁榮商業圈,因產業而存在,因產業而興旺,從而使特色小鎮有效避免城鎮空殼化。
其次,功能疊加不能“散而弱”,力求“聚而合”。三產融合、產城融合、三生融合是特色小鎮的核心。融合是基本著力點,是成為高度一體化的生態有機體和價值共同體,而不是做拼盤,搞小而全。按“三生融合、三化同步”的理念,深挖、延伸、融合產業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社區功能,避免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真正產生疊加效應、推進融合發展,推進特色小鎮向宜業、宜居、宜游、宜文和可持續的命運共同體轉型發展。
![特色小鎮的漫漫長路要怎么走? 特色小鎮的漫漫長路要怎么走?]()
再次,建設形態不能“大而廣”,力求“精而美”。要增強特色小鎮的品質意識和文創理念,將特色小鎮建設與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緊密結合。著力挖掘當地傳統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典故傳說,在創意設計中融入更多的地方色彩,突出“地方性”特點。高起點、高標準地做好特色小鎮的整體規劃和形象設計,多維展示地貌特色、建筑特色和生態特色,打造“精而美”的“高顏值”小鎮,確?!耙绘傄伙L格”。面積不貪大,空間集中連片;建筑不追高,強化建筑風格的個性設計,讓傳統與現代、歷史與時尚、自然與人文完美結合;速度不圖快,堅守生態良好底線,保留原汁原味的自然風貌基礎,使綠色、舒適、愜意成為小鎮常態。
第四,運營模式不能“固定單一”,力求“靈活多變”。特色小鎮能否成功的標志在于它的運營。定位是否準確、規劃好不好、設施功能如何、盈利模式是否可行、投入產出是否合理等,都將在運營中得到體現。運營成功與否,是衡量特色小鎮綜合要素配置是否合理,成本控制、產出能力、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是否成功的標準。無論是建設哪種類型的特色小鎮,都需要建設方正確理解和集成應用土地政策,結合項目性質、特點和用地需求,加強用地策劃,明確相應的土地提供方式,才能解決落地難的問題。如果不懂土地政策集成應用,建設方不僅會錯失很多的機會,而且會增加工作難度、開發成本以及項目建設和運營的風險。
最后,制度供給不能“老而僵”,力求“活而新”。特色小鎮的建設不能沿用老思路、老辦法,必須在探索中實踐、在創新中完善。改革突出“試驗”,特色小鎮的定位是綜合改革試驗區。凡是國家的改革試點,特色小鎮優先上報;凡是國家和省里先行先試的改革試點,特色小鎮優先實施;凡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改革,允許特色小鎮先行突破。
--------------
來源:南方日報、陜西省政協、人民日報、環球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