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關系國家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黨的二十大再次對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作出系統部署。近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共同主辦的“第五屆長江經濟帶發展高端論壇暨2022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發布會”在上海舉辦,與會專家學者為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建言獻策。
上海穩居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榜首
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教授莊毓敏發布了《2022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該指數報告運用“投入—產出”分析框架,從綠色創新投入和綠色創新產出兩大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全面評價了2017—2020年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綠色發展和創新驅動情況。根據指數測算,2017—2020 年上海穩居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榜首。報告還從八個子指標維度,分別介紹了排名前十城市的先進經驗,其中上海在“創新制度”“研發投入”“創新轉化”“創新產出”“健康生活”等方面均表現突出。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王振指出,長江經濟帶科技創新驅動力空間布局,總體呈現出非均衡化、梯度化的空間特征。打造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長江經濟帶人才創新雁陣,要遵循客觀規律,發揮各地比較優勢:第一,著力增強和造就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頭雁功能;第二,著力在南京、武漢、杭州、合肥、長沙、成都、重慶等重要支點城市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新型創新平臺;第三,在長江經濟帶建設長三角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三個國家級創新方陣;第四,在各個重要城市,深入開展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綜合改革試點,進一步激化活力;第五,發揮各地比較優勢,建設科技創新共同體;第六,構建區域利益協調機制,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帶動各地發展。
莊毓敏針對長江經濟帶各城市在綠色創新投入產出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突出短板,從汲取優秀城市經驗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方面考慮,提出了以下五條政策建議:一是加強政策引領,打造“綠色發展”社會良好氛圍;二是加大研發投入,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三是健全綠色基礎設施,科技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四是聚焦雙碳目標,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五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共享健康生活。
為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建言獻策
“綠色”“創新”是新發展理念的核心組成,是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途徑。論壇上,與會專家圍繞“區域協調與綠色創新發展”主題發表了各自獨到的觀點。
上海財經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劉元春指出,長江經濟帶助力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需進一步深化戰略思路?!堕L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以來,確立了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核心,走出了一條新路,這條新路符合新發展觀。在這一理念指導下,一是要進行綠色產業的市場化制度體系轉型,克服前期成本分攤及后期收益確權問題;二是要在傳統綠色協調機制的基礎上形成創新同盟,在綠色鏈、航運鏈、產業鏈的基礎上構建創新鏈;三是在創新鏈中不僅要有基礎性研發、產業化研發、市場型研發,同時還要有數字化、高端化的應用性研發,因而需要在長江經濟帶建立一定的共享協調機制。
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教授認為,從國家區域發展重大戰略聯動格局來看,應把長江經濟帶放在國內大循環視角看長江與黃河之間的聯系。由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增長極所串聯形成的沿海經濟帶構成了我國的南北發展主軸,由長江經濟帶的成渝經濟圈、長江中游城市群和長三角所串聯形成的長江經濟帶則構成了我國的東西發展主軸,共同構成大“鉆石-菱形”空間協同發展格局。長江經濟帶發展要擅于利用市場的力量,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和政府的引導作用,以科技鏈、創新鏈、金融鏈、供應鏈在長江經濟帶的分布促進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張建清教授提出了未來長江經濟帶上中下游區域一體化的幾點建議:從政策角度,一方面要加強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發改、水利等部門要密切協同,統籌推進跨區域、跨流域的各方面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強長江流域的省際協調,解決推動協同發展過程中地方政府無法解決的諸如市場分割、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整合、生態環境保護等問題;同時要以產業鏈、航運鏈、創新鏈為引領帶動長江經濟帶的協調發展;以長三角地區為龍頭帶動上游、中游地區的高新科技產業以及服務業的發展,組織上游、中游和下游的高校、科研院所圍繞長江經濟帶的重大戰略和迫切需求開展聯合攻關。
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文科講席教授龐中英指出,應該從全球經濟、全球治理的角度理解長江經濟帶這個戰略概念。長江流域經濟帶不僅是中國的國內區域,而且是世界的全球區域。長江流域經濟帶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在中國參加全球化中已經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長江流域經濟帶是東亞太平洋地區的一個名副其實的經濟中心,在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錢宗鑫認為,應通過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推動全球低碳發展。第一,中國在全球治理改革中可以發揮推動作用。包括推動低碳經濟轉型政策國際協調,推動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國際合作以及推動應對相關金融創新的全球監管機制建設。第二,中國城市可以做出積極貢獻。城市在綠色產業發展和支持綠色創新活動中的政策扶持和監管經驗是中國為全球治理貢獻綠色創新標準的重要來源。中國人民在中國城市綠色創新發展中的獲得感是中國標準被世界各國接受的主要推動力。
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殷德生教授指出,未來長三角國際金融如何在全球格局中發揮作用至關重要。他指出了長三角城市群支撐人民幣國際化的條件與路徑。一是長三角城市群作為世界級城市群要率先建成現代產業體系;二是加快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三是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并實現與國際金融中心的聯動發展;四是加速推動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產業結構體系。
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黃慶華教授認為,建設新發展格局需要提升內需水平,而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的關鍵,并提出了協同提升長江經濟帶消費水平的四大對策建議:第一,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是增強消費支付能力首要因素。第二,優化區域空間結構,激活新內需潛力。第三,改善消費基礎設施環境,提升消費舒適性。第四,加快培育消費新業態,倡導新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
------------
來源:文匯網